杨和维382
发表时间:2022-04-18 12:04作者:吴建来源:百年艺术经典传承
笔 耕 墨耘 —读杨和维的水墨山水画 文/李延
初识杨和维老师是在一次画展上。记得那是一次美协举办的综合艺术展,走进展厅,几幅笔触明快,色彩厚重的油画风景吸引了我,那是来自生活的质朴描绘,不炫耀,亦无当下时尚的夸张变形,作者安静地呈现着西方绘画的光与影,但我却在笔触间看到了时不时流露出的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和这几幅油画相呼应的是对面展板上的几幅水墨山水画,这些山水画或细笔勾勒,或皴擦点染,墨色融合,随类赋彩,可看出作者用笔用墨的严谨认真,但好像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山水画,山石向背中可看出作者以西方色彩和光影入画的尝试。再看看说明牌上的名字,这些国画、油画作品竟然是同一位作者——杨和维。 杨和维老师自幼酷爱美术,早年毕业于河北轻工业学校美术专业,后又在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深造。除了学历的获得,还从绘画到设计,掌握了多种艺术技法。早年对山水画的热爱,使他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山水画的拜师学艺中,他曾求教于宣道平,于润老师,后又问道溥佐,孙奇峰二位艺术大家。他说他现在还历历在目当年老师们来校指导教学,亲自传授国画水墨技巧的情景。杨和维说他记忆最深的一次是听李可染先生讲逆光山水的讲座,对他启发很大,李可染先生是中西绘画融合的成功典范。为了丰富山水画的创作,几十年来杨和维遍访神州的名山大川,江河湖海,眼界越来越宽阔,燕山、黄山、泰山、峨眉山、长江、黄河,山河神韵尽收眼底,山水画领域也由渤海、燕山、太行山向四面八方伸展。他还曾追随白云乡老师专修山水课程,踏遍青山,搜尽奇峰。 光阴荏苒,杨和维老师已在华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执教了40余年,直至退休,一直笔耕不辍。在后来的接触中,感觉杨和维老师是一位非常谦逊和热情的人。在对待艺术创作上总是虚心求教,几十年来,不改初衷,坚持作画。尤其是退休之后,有了更多闲暇时间,可以不断尝试和探索新的表现技法。他想在油画和中国画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他认为西方的风景画和中国山水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山水画中依然可以表现西画中的光和影。他说山水看似无言无情,其实情深意绵,充满了灵气,需要人们去发掘,去表现。他还感到,山水画可以象征整个的自然和宇宙,包罗万象,“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山水画具有“一墨大千”的无穷魅力。但我们不能一味逡巡古人,笔墨当随时代。于是,杨和维用中国画的笔墨,但以西画的观察方法运笔问墨,探索光影、明暗、色彩等在水墨山水中的表现方法。创作出了《塞上山水似江南》、《春山云晓图》、《幽谷春山》等山水作品。这些作品在色彩的运用上是比较成熟的。由于他也画油画、水粉,所以在表现山水的画作中,可以巧妙地运用石青、石绿,让它们既不失国画的本色,又具有西画新颖、明快的色彩特征。在对人对事上,多年来,杨和维老师更是不怕麻烦的热心肠。他谦虚、开朗的性格和执着的创作精神在艺术学院师生中传为佳话。 除了观察生活,杨和维老师又向名家名作学习,从沈周、弘仁,到石涛、八大,再到黄宾虹、李可染,他研习探讨了众多古今国画名家的作品。美术史上他最喜欢的两位艺术家是石涛和黄宾虹。石涛是清初画坛杰出的革新家,他冲破陈规,提倡“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黄宾虹更是经历了山水画创作的师古人、师造化,最后达到了融化古人造化形成**风格。杨和维把这些大师作为学习的楷模,并不断修正着自己的创作之路。 笔墨是画家的心声,杨和维从用西法写生到以己法写意,在作品中注入自己丰富的情感。例如他刚刚完成的《堰塞盘龙喜逢春》一画,他以巨幅尺寸描写了潘家口水库喜峰口十里画廊,突出了北方山水的特点。他以细笔结构造型、注重营造意境,在峰峦叠翠和云雾缭绕中体现着作者对这一如画山水的热爱。 这本印刷精美的画集收录了一百余幅杨和维老师近两年来创作的水墨山水画作品。面对前人的“高峰”和传统遗产,如何“借古开今”是当代每一位山水画家要用一生来做的挑战。杨和维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在笔墨间执着耕耘,笔墨和技法已愈发成熟。所以,无论是《观云图》、《巴山船夫》、《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还是杨和维老师画的一条条潺潺在周山至水间一路欢歌的溪水,每一点笔墨中都蕴藏着无数次的探索,就让我们在这些山水清溪前驻足流连,相信你一定会有别样的收获。 是为序,并以此拙文祝贺杨和维老师画艺精进、画展成功! (李延:华北理工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作品赏析 |
|